筆者任職於醫院復健科,常有年輕男性病人因腰酸背痛來求診,其中有一群特殊病人,他們疼痛發生的時間、型態、部位與頻率具有一定特性,主要是清晨經常疼痛醒來,背部活動度僵硬,這些特定症狀的病人就是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其中尤以男性居多,,中國人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的比例最高,比例可高至一千分之一,的盛行率在台灣估計約佔全人口的0.1-0.4%,最近因為藝人的僵直性脊椎炎兵役問題,再度引起社會注目;若是在軍中服務發生僵直性脊椎炎的病人,醫師都會主動轉介至三軍總醫院風濕科,以確保義務役士官兵能有正確的體位判定。
如何分辨僵直性脊椎炎與一般背痛其實不容易,醫師經常要參考詳細病史,身體檢查與影像學檢查來綜合判斷,必要時抽血檢查病人血液之HLA-B27抗原輔助判斷。從病史看,僵直性脊椎炎有以下特徵:
1. 晨間僵硬感,也就是早上初醒時覺得腰部僵硬疼痛,下床後稍有活動即可改善。
2. 症狀發生三個月以上。
3. 以四十歲以下男性最好發,二十歲左右是最常發病年紀。
4. 有明顯的家族病史,家族成員常具有類似症狀。
這種疾病大部分的病人都能在藥物與復健治療之下,擁有不錯的生活品質。然而少部份病人因為疼痛,而會減少活動量,而在肌腱和韌帶等軟組織發生逐漸鈣化現象,使脊椎逐漸粘連,最後脊椎終於因為鈣化而僵硬,影響其活動,甚至影響到胸部呼吸的擴張;如果病人並未注意生活中姿勢的維持,常因重力作用,逐漸變成駝背,而且隨著病程的進行,整個頸椎無法抬起或轉動,X光檢查出現脊椎關節全部鈣化連結,脊椎常常就就固定在駝背的位置了。
此病的藥物治療視病人發病的情況,投予不同的藥物,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免疫調節劑(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類固醇局部注射、抗腫瘤壞死因子(anti-TNF)療法等等。
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除了藥物控制之外,生活姿勢與運動習慣也是相當重要,睡姿宜平躺或趴睡,枕頭宜低,床板宜硬,避免過軟之床墊。姿勢抬頭挺胸,骨頭挺起不要駝背。運動習慣要注意保持,以維持身體的柔軟度和關節的活動度,而且也要能持之以恆,最基本的像是深呼吸,擴胸運動,時時記得把身體挺起來,做柔軟體操,或是游泳,或其他溫和沒有劇烈碰撞的運動等等,可維持肌肉活動不要萎縮。雖然這是個不可逆的疾病,一旦走向僵硬,就會一直往壞的方向走下去,但有些僵直性脊椎炎的病人,終其一身都保持在發炎性的疼痛階段,而沒走向僵硬,雖然鈣化的過程並沒有停止,但依然擁有不錯的生活品質,這就在於病人是否能持之以恆的適當運動以及有效配合醫生的藥物治療。
復健科的物理治療師為病人評估姿勢與關節活動度,給予適切的運動指導,之後依照正確運動模式規律進行,可減緩關節僵硬、避免肺活量下降,並可維持體重與良好姿勢。除了復健儀器治療之外,主要的運動型態可分為牽拉運動、肌力訓練與姿勢訓練。當疼痛減輕時,物理治療以溼熱敷為佳,或加上電療,並開始漸進式運動,整體復健計劃原則上的順序是:由增進關節活動範圍的運動逐漸進步至等長收縮式肌力訓練運動,接著做等張收縮式肌力訓練運動,然後才是休閒運動,每一項運動都必須持之以恆。
牽拉運動可減緩關節僵硬、維護柔軟度。其中尤以脊椎伸展運動最為重要,髖關節、膝關節與肩關節在僵直性脊椎炎也常受侵犯,其活動範圍的維持也相當重要。從事該活動時,程度至略感不適,但不會引起疼痛即可,每個關節牽拉動作須維持10至30秒,每個動作重複3至5次,早、晚各一回,牽拉動作保持靜態持續即可,無須震動。
肌力訓練是為了增加肌力、強化體能,運動強度約感覺有點累又不會太累即可,每個軀幹動作做 10 ~30次重複,可依照治療師建議選擇適當的肌力訓練運動,治療師將依照病人姿勢狀況動態調整適當的姿勢訓練。
頸椎第一節、第二節脫臼可說是當中僵直性脊椎炎最嚴重,且有致命性的症狀。其原因除關節結構受疾病影響變得脆弱之外,不當的受力也是加速惡化的原因。所謂不當的受力,就是脊椎的不良姿勢。姿勢訓練可預防姿勢不良,間接防止頸椎1、2 節脫臼。
呼吸肌肌力訓練可減緩肺活量下降,主要是深呼吸運動,運動時,腹部給予適量的阻力,慢慢吸飽氣,維持三到五秒鐘,再慢慢呼出。
休閒運動的基本原則是每天都做持之以恆,尤其是睡覺以前要作柔軟及伸展脊椎的運動,以預防脊椎的變形。運動應該是溫和、有氧、循序漸進的,盡量避免可能發生劇烈撞擊的運動,例如搏擊、橄欖球等等。最好的運動是游泳及柔軟體操,打太極拳,瑜珈、適度的仰臥起坐及伏地挺身也都是很適合脊椎炎的運動。維持正確的姿勢也很重要,應避免長時間維持一個姿勢不動(如長時間上網或打電動)。病人須多做伸展運動及伸張脊椎的運動,以預防脊椎的變形。當僵直性脊椎炎只影響到薦腸關節及腰椎時,大部分休閒運動都可以做,僅應避免衝撞劇烈的情況。
運動對僵直性脊椎炎病人是非常重要的,對減輕疼痛,保持脊椎活動範圍及增進生活品質皆有幫助。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運動量大及易於受傷的年輕人,如能在發病後維持健康的體能,對於隨疾病而來的身體與心理的創傷勢必能減少很多,在這個人生中最需要體力與活動的階段,也能夠減少工作時的不順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