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們站立時,自身的重量累積重力至腳部組織結構使得足弓有扁平的趨勢,由於足底筋膜被拉伸和擠壓,從而抵消了這種趨勢。為了保護自身免於受傷,一旦這種拉伸或擠壓過度,人就會感到疼痛。
足底筋膜炎發生率女性比男性多一倍,且易發生於經常長時間步行、站立、扁平足(腳足弓過小)、空凹足(腳足弓過大)等足畸形或冬季小腿部位緊繃等相關狀況,年紀若大於四十歲者,因為組織退化,足底筋膜炎發生率也會增加。足底疼痛症狀起初可能只是短暫性的,出現在清晨或開始步行初期但也可能發展成慢性的長期不適,以致最終影響到正常的步行和運動。當我們站立時,全身的重量傳遞至腳部組織結構使得足弓有扁平的趨勢,由於足底筋膜被拉伸和擠壓,從而抵消了這種趨勢。為了保護自身免於受傷,一旦這種拉伸或擠壓過度且持續累積,筋膜組織漸漸受損發炎,隨後就會感到足底疼痛。門診時大多數病人不需X光檢查, 少數出現非典型症狀或治療效果不佳者,X光檢查可用來排除其他骨及關節方面的問題,如:跟骨壓迫性骨折,踝關節內的游離體或其他罕見的骨病變。
足底筋膜炎的治療方法有許多,但是目的都是為了直接地或是間接地減少足底筋膜的發炎程度。一般來說,所有患者經過保守藥物或復健治療幾乎都會好轉。日常生活形態、鞋具與體重的改善也是疾病控制的根本之道。
日常生活型態:
症狀持續且嚴重者應避免連續步行或站立半小時以上,如果不得已的話,最好每半個小時坐下來休息一會兒。避免跑步、快走、太快或太重的運動訓練份量;工作上須久站的人得減少站立的時間。
鞋具:
使用足跟墊或穿著氣墊鞋,可減少足底所承受的壓力。如果是扁平足的話,則需特殊的鞋墊(UCBL)來矯正患者足弓與後足部支撐力。平日在家宜避免赤腳或穿著淺底托鞋,改以有彈性厚墊鞋底與後跟之運動鞋代替,近年流行的布希鞋(原廠名CROC)具有相同特質,也很適合代替家中托鞋使用。
體重控制
肥胖對身體代謝的負面影響非常明顯,其實體重過重也是背痛或足底筋膜炎的危險因子,適當的控制體重,能減少足底在每一步行走時的總負荷。
藥物:口服非固醇類抗痛消炎劑藥物能抑制發炎的化學反應過程。應當注意的是,這些藥物並不是僅僅針對足部的,對全身也可能有潛在的副作用,故不宜長期服用。以類固醇藥物直接注射到足底,從而使其大量抗炎性效果直接作用於患處,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且能持續數週以上。這類藥物由於改變足底筋膜膠原纖維的排列與強度,無法在短期內重複多次施打,否則副作用將明顯出現。短期適量使用仍不失為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復健治療:
保守復健治療包括儀器與拉筋運動物理治療。
1.物理儀器治療:
物理治療中,較常使用的物理儀器治療是超音波或短波,以其進行足底筋膜深部穿透療法。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可鬆弛小腿後方與足底肌肉及纖維組織,從而達到放鬆肌肉與止痛作用,一般可同時加入療程中。
2.拉筋運動:
在配合生活中負荷量降低之下,拉筋運動可增加小腿後方肌群延展性,作為足底筋膜承受地面反作用力的緩衝,進而有效改善足底筋膜炎。物理治療師指導病人進行小腿後方腓腸肌群,足跟腱與足底筋膜的牽張拉筋運動。運動前可以熱水療或熱敷20分鐘以加強組織柔軟度,拉筋的動作宜緩慢而持續,到關節活動度的末端時,覺得肌肉緊繃到極限時,宜維持20秒再轉換下一次動作。除了治療師指導及手法拉筋之外,居家進行運動的頻率可每天二到三次,每一個動作反覆雙腳交替六至十次。除了低身弓步姿勢以外,找尋梯形或三角形木塊拉筋(如圖二)或以樓梯邊緣懸空足弓拉筋都是有效的自我拉筋手法。
若拉筋效果不足也可考慮使用使用夜間足踝支架,用於夜間穿戴使足底筋膜整晚都維持在拉長的狀態以加強效果。
近年流行的震波治療效果良好,但是健保目前尚未列入給付,一般需自費接受治療,且效果持續時間仍是有限。以手術治療足底筋膜炎的方式常是被保留為最後手段,因為一旦接受手術,在治癒病症的同時,也會永久性地影響到足部的穩定性,而且大多數病人只要耐心接受保守治療,就已經能控制病情。
在冬天足底筋膜炎實在是個常見又令人困擾的疾病。但是只要耐心接受復健治療,再加上生活形態的修正,就能達到良好病情控制,由於病情嚴重度通常不致於無法行動,常使病人在忽視態度中漸漸成為慢性病情或經常復發。因此若要根除此病情,病人需要以耐心及時間和醫師合作,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早日擺脫足底筋膜炎的陰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